中京食安网讯(文化赋能工作室 刘亚林)“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民族酒业集团参观指导,我是今天的讲解员***,接下来将由我带领大家了解我们民族酒业集团……”2022年6月初的一天,我们带着对酱酒产业的核心产区——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的浓厚兴趣,来到了这里。在中国酒业协会有关领导的推荐下,我们采访了久负盛名的民族酒业集团,对该集团紧紧围绕“责任使命→历史溯源→远景规划→科学生产→精品展厅→生产基地→匠心酿造”等系统工程,作了深入细致的了解。使我们对民族酒业集团一班人,在创始人——董事长杨顺勇先生的带领下,克服困难、战胜困惑、走出困境、走向辉煌的非凡经历和不朽功勋,有了深刻的理解。
从而也激发起我们深入其中,一步步揭开其坚实足迹背后的层层神秘面纱,激起人们对民族制酒人的无限敬仰。
一
“开放的民族 包容的民族 自信的民族 世界的民族”,昭示着以杨顺勇为首的民族酒业三个创始人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理念,昭示着民族酒业人的愿景、使命、理念、价值观。历经磨难,几番拼搏,几度风雨,几度辉煌,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采访中,他们告诉我们,民族酒业发展有几个关键时间点:一是杨氏烧坊:杨氏土司统治古代播州725年,自宋时起(公元1011年),曾派族内子弟在赤虺河沿岸马桑湾地界筑造杨氏烧坊。二是关于赶山鞭酒的传说:历史上闻名的“赶山鞭”酒出自杨氏烧坊所酿。杨粲世袭第十三代土司后,崇儒学,重商贸,还曾以此杨氏烧坊所酿之酒接待过西域商人。播州本地百姓素有酿酒、饮酒之风,但相传唯杨氏烧坊所出之酒,风味最为独特,饮后神清气爽,脑清力宏。至明万历年间,百姓相传,杨应龙有根“赶山鞭”,每逢夜饮,其挥舞鞭子,可驱赶巨石、巨木,建巨囤城堡,非常神奇。而其夜饮之酒,为家族秘酿,百姓皆称其为“赶山鞭”酒。
至今,我们乘车经过的平正乡,曾为杨氏土司的专用养马场。可见当时的军事、经济、文化都极其繁荣,杨氏土司作为最具权威的统治者,掌握播州最优质的资源,在当时的赤水河沿岸建造最大的酿酒作坊,并将所酿之酒接待西域商人。这一历史盛景,绝非空穴来风。其历史依据,来自贵州省博物院考古学家对杨氏古墓的发掘和研究。
建国以后,在计划经济时期,茅台镇所有的烧坊酒厂不经国家允许不得私自酿酒,即便有酿造也是自酿自饮,不得用于销售、经营。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私人作坊酿酒曾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给割掉。改革开放后,仁怀市规模比较大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改制,现在的董事长杨顺勇先生便是通过企业改制而成为民族酒业的创始人。
二
经过分析溯源,我们回到1657年,民族酒业的前身系清朝道光年间的“杨氏烧坊”。后因历史的推动和体制改革,1984年,由贵州省民族经济发展总公司和仁怀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申办集体所有制企业,经仁怀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建贵州省仁怀县民族酒厂,后经杨氏烧坊传人杨顺勇先生接手该厂,经改制后成为仁怀市最早成立的民营企业之一,即贵州民族酒业集团的前身,至今已有38年的历史。
后来由于当地政府规划旅游用地,2008年,民族酒厂重新选址在茅台椿树,建立了新的民族酒厂。2011年,他们和茅台睿达酒厂合并,组建了最初的民族酒业集团。2015年,在坛厂经济开发区,王永杰的酒企及资源技术成功并入,完成了民族酒业第二次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建立了贵州民族酒业(集团)德盛源酒类收储公司,并作为民族酒业集团总部。
三
据了解,民族酒业集团公司共占地480亩,分为一期和二期工程,一期已经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办公、仓储、包装,现有职工1000余名,管理人员120余名。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属于市级规模以上企业。
众所周知,要生产好的酱香酒,就离不开茅台镇7.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现在扩大到了15.3平方公里)。在民族酒业集团公司远景的沙盘上,蓝色标注的就是酱酒的母亲河—赤水河。该集团公司和旗下公司各区的地理分布,都紧紧依偎在神秘的赤水河的怀抱,呼吸着茅台镇空气中独特的微生物,占据着茅台镇的核心产区。该集团下辖的茅台椿树和茅台睿达就是他们的生产基地,都分布在赤水河沿岸,并和茅台酒厂共享了一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空气中利于酿酒的微生物群,也就是说,民族酒业的酒品和茅台酒的酒品同宗同源,同心同德。他们共同为打造中华民族优秀品牌而努力着,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