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京食安网 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梦华录》对宋代市井生活的还原让观众津津乐道。在宋代,饮茶之风盛行,斗茶也成为一种全民活动。女主角赵盼儿经营茶社,一手“茶百戏”赏心悦目,技惊四座。剧中涉及的点茶技艺也再次进入广大观众的视野,刮起了一场“现代版”的点茶之风,这无疑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丹青水墨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水丹青、分茶,典籍出自宋代陶谷《荈茗录》:“茶百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深受皇帝和文人的推崇,武夷山的历代名人如宋代白玉蟾、朱熹的父亲朱松等也甚爱分茶,留下许多点茶、分茶诗词歌赋,但茶百戏至清代后几近失传。福建省非遗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历经20多年史料考证和大量科学实验,于2009年抢救性恢复了茶百戏技艺。2013年茶百戏技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7年茶百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人了解。
对于网友“茶百戏比咖啡拉花还绝”的惊叹,章志峰表示,咖啡拉花与茶百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艺,来源、背景、文化的不同使制作技艺也不同。“茶百戏”用清水在茶汤上作画产生物理反应,配出栩栩如生的图案,而咖啡加入清水后则会稀释其本身。
“茶百戏的恢复为我们认知宋代文化打开了一扇窗。”章志峰介绍,茶百戏的演示过程从一块茶饼开始要经过炙茶、碎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取茶粉、注汤、调膏、再注汤、击拂、分茶等十几道工序,流程复杂繁多,不仅对制作人的画功有要求,还考验其点茶的基本功。章志峰把这一过程比作绘画,搅拌茶水出现细腻泡沫相当于研墨,用清水在茶上作画相当于勾勒,作画必须一次性在几分钟内完成,由于“画纸”材质特殊,具有流动性,茶汤上的画面最多可维持15分钟,“通过茶汤的流动、灵动的特征展现了古人的创造力,为大家打开了解认知宋文化的一扇窗,增加喝茶的趣味。”
点茶热加深文旅融合
茶百戏恢复后,受到国内外关注,也成为武夷山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如今,茶百戏还成为新型的文化旅游产品。最近,章志峰尝试创作“水丹青中游武夷”系列,希望通过茶百戏描绘秀美的武夷山水,也希望更多的人认识茶百戏、喜欢茶百戏,让这项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不仅是《梦华录》,近几年热播的聚焦宋代官宦人家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宋仁宗朝宫庭生活的《清平乐》都多次提到点茶,引动茶文化宣传热潮,茶文化以创新的方式亮相,不仅将文化历史链接当代生活,还进一步助推茶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92.4%的青年期待越来越多的国潮元素出现。
茶产区、茶企、文旅行业等也发起《梦华录》相关话题的内容。热门话题与醇厚的茶文化底蕴配合,一方面可以带动经济消费,另一方面将产区特色的文旅、茶产业带出去引进来,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点茶和闽北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闽北茶叶种植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唐玄宗年间,常衮采用蒸青焙茶的方式造出了研膏茶。宋代点茶的核心代表就是建瓯北苑贡茶。宋代点茶是按照北苑贡茶在宋代鼎盛时期蒸青研膏茶来制作和表演的,延续千年,将盏中之水入诗、入画、入庙堂,入禅、入道、入人家,最终开枝散叶,流变天下。
北苑,唐宋属建州建安县吉苑里,在今天建瓯市东峰镇凤山一带。宋朝时,建州北苑是宋代全国精制茶制作中心,北苑贡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北苑龙凤团茶是当时茶叶生产中一颗璀灿的明星。宋代时期,全国出产茶叶品种200多个,其最具代表性的乃皇家贡茶“龙凤团饼”。剧中龙凤团饼、青凤髓、灵隐佛茶、北苑先春、雨前径山茶等名茶的出现,带观众了解宋代茶叶,感受中国传统茶文化所带来的经典美。在《清平乐》中,宋仁宗多次与皇后对坐,使用龙凤团茶点茶;在《梦华录》中,赵盼儿则曾将龙凤团茶视为珍品,不轻易拿出来待客,可见其珍贵。
明洪武年,明朝廷罢造团茶,北苑贡茶工艺由蒸青向炒青转型,明末首次出现了散茶乌龙茶,这才有了今日的闽北乌龙茶。近年来,武夷岩茶越来越受消费者喜爱。在宋朝背景电视剧的热播带动下,不少建瓯茶人、武夷山茶人的直播间里涌进了观众,想要了解闽北茶文化的愿望日益浓厚。
而在电视剧热播的“东风”下,建瓯市全力打响“千年建州 北苑贡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同时,也推出了“北苑贡茶文化之旅”。这条旅游路线,串联了北苑御焙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茶神庙、东峰金盘山喊山亭、小桥甘源生态茶园等富含茶文化的地点,游客在游览之外,还能品茶、点茶,极大地丰富了建瓯当地的旅游业态。
“茶无论身在钱塘山间,还是身在御园,只要茶汤凝香幽远,便自然会有赏味之人。”这是《梦华录》中,顾千帆对赵盼儿说的话。如今,在茶人们的努力下,闽北茶叶日益畅销。
在热播电视剧的带动下,在电视剧演员的演绎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茶的世界,茶文化“穿越古今”,在令人缠绵唇齿之间的同时,闽北的茶、文、旅融合有了更多的可能。